媒體評科研領域“××之父”被濫用:贊譽科學家需更慎重
科技日報
摘自科技日報
長期以來,人們習慣用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,來凸顯科學領軍人物在某個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開拓性貢獻。然而,一些科學家被稱為“××之父”以后,既在學術界內(nèi)部引發(fā)爭議,也導致公眾對其功績和影響產(chǎn)生片面認識。一些科學家本人也明確拒絕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。近日,有媒體便報道了科研領域“××之父”被濫用的情況。
“××之父”的提法來自西方。早在古希臘時期,就有“力學之父”阿基米德、“醫(yī)學之父”希波克拉底等說法。后來,隨著學科分類日益細化,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越來越多。比如在區(qū)塊鏈概念大紅大紫的當下,最受關注的大概就是“比特幣之父”中本聰了。
帶有顯著西方文化印記的“××之父”的說法傳到東方以后,中國科學界經(jīng)歷了對這一舶來品的接受過程。由于中國科學長期落后于西方,缺乏世界級的開拓性成果,在“××之父”的前面不得不加上“中國”的定語。改革開放以后,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受到尊重,社會上形成了普遍的尊重知識、尊重科學家的氛圍。國內(nèi)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,在這段時間遍地開花。做出重要科研成果的科學家,受到了社會應有的尊重。
然而,高度分工是現(xiàn)代科學發(fā)展的主要特征,多數(shù)科研成果不再由一個人獨創(chuàng),而是科研團隊成員的共同成果。即便要褒揚某個科研領域領軍人物的功績,也不太適宜用“××之父”的稱呼,因為現(xiàn)代科研成果大多是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重大科研成果是不同團隊甚至幾代科學家循序漸進推進的結(jié)果。因此,遍地開花的“××之父”顯得不夠?qū)徤鳌?/p>
應當承認,在當下賦予某位杰出科學人物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,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。在社會重商風氣濃厚的時代,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要習慣于坐冷板凳,也有難以言說的寂寞。對那些默默推進科學事業(yè)整體進步的杰出人才,對他們不僅要在經(jīng)濟上給予恰當?shù)幕貓螅惨x予他們相當?shù)木駱s譽。對其中的頂尖人物,“××之父”無疑是形象且易為人理解的表述。
但是,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不應該成為浮躁學術風氣的投射。有的人扎實的成果沒做出來多少,就急急忙忙撈錢變現(xiàn),在社會上沽名釣譽,自封或默認什么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。最惡劣的案例之一,莫如當年騙取高達上億元科研基金的“漢芯之父”陳進。當“××之父”淪為謀求利益的工具,其應有的神圣性和嚴肅性遭到極大損傷,也讓欣賞杰出科學家的人們感到失望。更不要說“××之父”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業(yè)的侵襲,淪為商業(yè)營銷的工具,甚至某些保健品的商人也大言不慚地自封為“××之父”。
不管怎樣,贊譽科學家“××之父”需要更加慎重,需要來自科學共同體的普遍認同,更要基于對科學家功績的客觀描述。而對尊重科學家的社會大眾而言,也要對“××之父”的稱號形成判斷力,不盲目崇拜個人,不被片面的輿論宣傳誤導,讓科學精神而不是哪個具體的人在心底深處扎根。